崔曙平委员:20世纪建筑遗产加强保护利用亟待重视

发布日期:2024-03-04 09:50    点击次数:100

  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崔曙平

  1月17日讯(记者季宇轩)南京有着悠久的建城史和璀璨的建筑文化。根据2023年的最新统计,江苏全省66处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项目有41处位于南京,占全省的62%。南京对于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崔曙平认为,南京在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崔曙平称,一是价值“认不清”。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事实上,正是这些可沉浸、感知和触摸的建筑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质和民族情感,构成了今天城市文化气质的底色,也成为城市活力再生和魅力彰显的重要空间载体。

  二是投入“舍不得”。南京20世纪建筑遗产多位于“黄金地段”,仅从保护单个遗产项目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来看,往往并“不划算”,甚至会“赔本”,面对财政压力,舍不得投入成为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严重制约因素。

  三是产权“理不顺”。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经调查核实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中,军管建筑占20%,省级机关占15%,省、部属大单位占11%,市、区房产部门管理的占14%,院校占8%,市级机关占19%,个人占13%,如何统筹协调众多利益主体,协同推进保护利用是一大难题。

  四是活化“用不来”。现行的建筑安全法规、政策标准与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和活化利用不适配,结构复杂多元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普遍面临修缮难、审批难、利用难和管理难等问题。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新”重大任务之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南京应立足遗产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推动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融入城市更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

  崔曙平给出了具体建议如下:一、厘清底数,建立名录。在20世纪末两次近代优秀建筑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南京20世纪建筑遗产的摸底调查与价值评估,重点加强对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载体的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名录,搭建并动态更新数据库及数字化档案,为保护利用夯实基础。

  二、创新机制,制定标准。探索制定适应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需求,有利于市场主体参与的规划、审批、消防等政策。优化审批手续,完善奖补政策,明确活化利用的基本程序及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全国、全省提供先行先试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三、积极引导,多元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设计、建设与运营,并与周边地区、居民形成良性互动。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专业机构、人士和文化名人参与,形成共保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加强南京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通过制作画册、绘本、图书、短视频,以及开发沉浸式、交互性的研学培训项目、展览、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生动立体呈现南京20世纪建筑遗产的魅力和活力,提高全社会对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和理解。



 



    Powered by 2023配资炒股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系统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